對江西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曾勇軍來說,學農起初只是一個偶然選擇。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份偶然變成執著。一年365天,他有100多天泡在田里。在他看來,搞農業研究,不能只在實驗室里做實驗、坐在辦公室里寫論文,而更應該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應用到田間地頭,用實踐檢驗理論,用農民的豐產增收考核自己的工作。
江西是雙季稻區,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起著重要作用,但江西的水稻生產長期存在單產水平低、機械化程度低等突出問題。作為土生土長的江西人,曾勇軍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針對這些問題,曾勇軍參加工作后,以攻讀博士學位為契機,深入生產第一線,帶領團隊先后在進賢縣溫圳鎮、南昌縣廣福鎮、上高縣泗溪鎮等地創建試驗示范基地。
一輛自行車、一頂草帽、一瓶水,是曾勇軍做大田試驗的標配。炎炎夏日是早稻成熟和晚稻育插秧的關鍵時期,要觀察水稻生長情況,科研人員必須無懼酷暑,比農民更親近土地,才能獲得科研的第一手資料。曾勇軍至今難忘,老鄉們采用栽培新技術獲得豐產時,樸實面龐上洋溢的幸福笑容。這種由心底生出的獲得感,是他最眷戀的感覺,激勵著他拼搏奮進。2008年以來,他累計示范推廣雙季超級稻早蘗壯稈強源高產栽培技術1332萬余畝,增產稻谷5.29億公斤,新增純收入9.87億元;在全省開展各級各類技術培訓120余場,培訓人員1萬余人。
做好科研的同時,曾勇軍始終牢記教書育人使命,培養學生學農、知農、愛農、為農、強農、興農情懷。嚴格要求學生,首先要嚴格要求自己。作為一名有10多年教齡的教師,他更在意學生能在他的課堂上學到什么。在曾勇軍的觀念中,內容始終是教學的真諦。一堂課成敗的關鍵,就是看教師能否以最好的形式教給學生最新、最好的內容。為此,他常采用探究式教學方法,針對課程內容,設置與生產實際密切相關的、有趣的科學問題,引導學生去思考、探究,把枯燥的課堂內容變得生動有趣。
曾勇軍除了教學之外,還擔任江西農業大學作物生理生態與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執行主任的行政職務。教學、科研和行政三方面的工作,讓他倍感壓力,但他還是不愿意離開三尺講臺。他所講授的《作物栽培學各論》獲評江西省一流本科線下課程,《多熟制水稻高產高效栽培技術虛擬仿真實驗》獲批江西省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立項,他本人也獲得江西農業大學優秀教師、江西青年五四獎章、“感動江西教育年度人物”提名獎以及中國青年科技獎。
功夫不負有心人,傾注情感的課程,吸引了一屆又一屆學生。說起曾勇軍,江西農業大學農學院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專業碩士研究生詹思維滿是欽佩?!霸蠋熓莻€行勝于言的人,是他讓我明白學農的意義。他時常教導我們,搞研究要上接‘天線’下接‘地氣’,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失敗并不可怕,要學會從失敗中總結經驗,為成功積蓄力量?!闭菜季S明年即將畢業,他打算像曾勇軍一樣,用青春和汗水澆灌希望的田野。
采寫:江報記者 齊美煜
9月10日《江西日報》:http://epaper.jxwmw.cn/html/2021-09/10/content_5407_5010743.htm